木結構建築在中國古代之所以發達,並不是因為中國人不會用石頭,也不是因為沒有石材。從宮台、欄杆,到鄉間的石板路、石拱橋,在中國文化圈隨處可見。找到石頭的記憶。
那麼為什麼中國建築不用木頭而不用石頭呢?
一是因為古建築的特點是:古樸、真實、有機。木結構可以充分發揮這些特點。
第二,木材在古代大量存在。具有材料簡單、易維修、適應性強、施工速度快等特點。
第三,用石頭蓋房子太慢了。在古代,光是石材的加工和運輸就是長時間的勞動。
熱愛現世的中國人等不起。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伴隨著大量的建設工作。宮殿眨眼間就起來了。這真的取決於木結構建築的便利性。
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用了整整100年的時間建成,巴黎的聖母大教堂用了180多年的時間建成,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則長達600年。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代表著什麼樣的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勤勞智慧的工匠,在科技相對落後的封建社會,能夠充分利用力學原理,巧妙地突破木結構不足以構成主要建築的局限,柱網框架結構。
中國設計思想在中國創造了許多建築奇蹟,也引領中國走上了一條以木結構建築為主流的設計道路。
在西方,砌體材料應用廣泛,發展承重牆砌體建築的道路是主流。
至於木樓和石樓的優劣,很難分清。
木結構建築結構輕巧、經濟實用、工藝簡單、施工快捷。
但缺點也一目了然。抵禦“打擊”能力弱,抵禦地震、火災等“不可抗力因素”能力不足。
石樓外觀宏偉,堅固,保存時間久遠。
缺點是體積大、價格昂貴、工藝複雜、施工週期長。
中西兩種不同的設計思想和結構風格,也使得欣賞中西建築的角度和法則不同。
一般來說,人們通常可以從遠、中、近三個不同的距離來觀察和感受建築的魅力和美。
中國建築重視透視效果,大多具有嚴謹和諧的整體規劃,呈現出優美柔和的外輪廓線,有別於西方幾何圖形的“盒狀”造型。
中景,西方建築以豐富的體量和凹凸變化的平面構圖給人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發佈時間:Dec-19-2022